刘伟见老师

听刘伟见老师讲〈中庸〉的感悟

——2019年3月16、17日,刘伟见老师在江阴讲《中庸》第二堂课(用这张图是要说明儒学是很活泼的学问)

我最近在看《聊斋志异》和《点道为止》这两本书。过去我认为《聊斋志异》也就是一些狐鬼神仙的故事而已,但是从了解过陶渊明的状况以后,就对蒲松龄的状况也十分感兴趣。在阅读的过程中套上老师讲过的一些中庸的道理,从《聊斋志异》中也能看到蒲松龄的儒家观。比如故事中过分追求的物质欲望的人就会得到饿坏的结果,而很多坚持的本心的人都会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。亲亲之杀,尊贤之等,从中都能看得出来。因为时间仓促,还没来得及整理,也就只有这些。

“点道为止”的意思就是不触达大道就绝不停止。作者从传统武术入手,解释了一些现在世界对生命科学的一些发展,又基于科学对我们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一些推测。作者拜访了很多的学者和在武术、科学方面有建树的人,从身体和意志的联系入手写了这本书。比方说我们病了就会让我们的意志消沉,同样的,我们受打击以后身体会垮掉。所以说没有一个坚定的思想基础,在生活的打击中就容易走错路。在思想的建设方面,有儒家、道家和佛家。本来我以为三家在基础上面其实是平等的,虽然说儒家的中庸这方面做的是极致了一些,但是在基础方面是差不多的。而在听了伟见老师的课以后,就觉得佛家和道家就比较脱离实际了,儒家恰恰是遵循科学的态度,从实际生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。

所以说我们对儒家文化的误解还是挺深的。昨天我又想到了朱熹的那一句话: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。天理相对应的就是道心,人欲相对应的就是人心。人心是有私欲的,所以它是危险的,要摒弃;道心是脆弱微小的,所以要仔细呵护。然后我查了一下百度和也确实是这样的说法:

欲,yu,从谷从欠。取慕液、虚受之意,同浴。感於物而动,性之欲也。欲而当於理,则为天理。欲而不当於理,则为人欲。欲求适可斯已矣,非欲之外有理也。古有欲字,无欲字,後人分别之,制欲字,殊乖古义也。 今贪下作欲物也,亦是浅人增字所为。
二程说:“人心私欲,故危殆。道心天理,故精微。灭私欲则天理明矣。”这里所谓“灭私欲则天理明”,就是要“存天理、灭人欲”。

我现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关于鬼神的解释。阴阳二气地相互碰撞,相互作用,所形成的各种状态,在人的脑海中意识中就会形成一种可见的形象。而在我们的世界周围充满了信息,而信息的互相碰撞,信息与你自己身体和意识的碰撞,也会形成各种各样的,我们感知不到的一些变化。在老师讲到这一块的时候我就想到幻术是真实存在的,人通过各种的意识锻炼,也能做到辨别世界中的幻术和或者自己就能制造幻术。“神而明之,明而神之”,其实这样的现象就是现实世界中信息的交换。所以我认为国学想要发展起来,还需要和最新的科学思想结合起来。
因为我也还没有看完,所以我要大概的理解就是这些。

前面说的有点跑题,关于我自己在深深的体会的话,我也是关于鬼神的一些感受。强大的人叫孤单,弱小的人叫寂寞。杨万里先生在官场失意的时候写的诗仍然是激昂向上的,而像我这样的人在寂寞的时候想到的却是“为赋新词强说愁”吧。

除了伙伴们在分享的时候讲到的一些内容,中庸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够用用到的地方还有很多。比如在学习一些技能的时候,就是把自己放到一个“中”的状态,这不是要放空,放空了你怎么去理解新内容?也不要把自己过去的一些经验和思想都解放出来,这样会让自己的大脑思维混乱。走路,骑车,健身,说话等等都可以运用起来。

伙伴们问我为什么能够这样淡然的处世,我当时的回答是说:我一直用“泰山崩于前,而色不稍改”这句话来激励自己。但是我在往更深的层次想了一些的话,我就是觉得我还是把自己看小了。因为我就是一个大专文凭,而且做什么也没有成功的人,总是认为自己是无关紧要的。所以一旦有人把我放到一个我“关注中心”的位置,我就会很紧张,很颤抖。但是两次到江阴听课都能和小伙伴们一起,听听他们的交流,而且结束的时候大家两次特意送我,特意陪我吃下午茶,我就感觉到非常的荣幸,也非常的感激。

嗯,谢谢伙伴们!谢谢老师!
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。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